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三版:古韵流芳——嵇亚林作品选刊
2024年04月05日

名家艺评

周京新

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在亚林兄的作品中我首先能感受到一种“静气”,他的作品画意沉稳,趣味端庄,没有轻浮之气。与他的工作节奏对照来看,他的绘画状态是很沉静的,这也体现了他与之相应的综合素养。亚林兄是一位举止文致的人,因此他的作品中亦有一股子“文气”,画面布局一丝不苟,制作到位且不急不慌,内敛而淡定。细读他的画作,能体会到他的本色流露。亚林兄的作品里还有一种“活气”,他的选材均来自于生活体验,都是表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感受,无论是禽鸟花卉、瓜果蔬菜还是文物器具,都有凭有据且真实鲜活,让人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真切感受到活灵活现的生活气息。我尤为惊讶的是,他还将自己在博物院工作之余接触到的文物一一素材化,将青铜器物、神灵面具等有厚重历史感和域外特色的东西引入自己的创作中,向我们展现了他绘画艺术创作的生生活力。

高 云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亚林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工作和与人相处中,在艺术上也是极具智慧的。他看得多、看得远、看得高,能发现不同路径在哪里,从而找到一条与其他画家不同的发展路径。

亚林是一个爱思考、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并且善于把思考和认知转化为创作,是一个开放型、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亚林的画,既是他的思想沉淀,也是他的思考结晶,更是他创作的成功。他提高认知,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呈现,就是知行合一。他有一幅作品叫《奇观》,即是地道传统工笔画,居然还有达利超现实主义的空间突破。不一样的东西很协调地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构成上具有当代性,基本上已形成“亚林模式”,不容易!

亚林属于研究性创作,如果不研究、不动脑筋、不做学问,怎么可能有这些创作呢?突破一点点都非常困难。感谢亚林,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同,看到一种新的画法,看到他的勤奋和勤奋的结果,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启迪我们一个创造的新可能性。

陆庆龙(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嵇亚林是我们南京大学中国画专业的硕士生,他是一位非常有文化实力的艺术家。艺术家有很多种,有的专研技法,有的讲究笔墨,而嵇亚林的作品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特有的书卷气。这种气息跟他长期研究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博物馆里面的内容不是很好画的,把传统文物用国画语言表现出来,且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是十分不容易的。嵇亚林这次的展览,正是用艺术家的艺术素养、历史情怀、家国情怀和艺术创造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他学习!

徐惠泉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美术馆馆长:

嵇亚林先生的作品,是从宋人绘画入手,他在这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这口奶吃的非常饱。我非常喜欢他以文物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就是属于嵇亚林的。一个是中华珍宝系列,因为他在南博工作,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接触到一些珍贵的历史宝物,然后他用工笔的手法画出来,画的非常生动。另一个是他的面具系列,他画这些神秘面具已不是完全工笔,而是工写结合的,他试图打破工笔绘画的一种探索。里面吸收了很多写意画的因素,特别是背景的处理,完全是大泼墨的,来烘染这样一种氛围,然后达到一种非常神秘的色彩。他想要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一种自我的表现。应该说他的中国画进入到好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入到一种更高境界的结点。

王平

南京邮电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江苏当代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我仔细观摩了嵇亚林的绘画作品,感到很震撼。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笔花鸟、山水画,他把创作视角放在了文博的内容上,放在了凝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器具上。嵇亚林在工笔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掌握上已经非常好了,他选的每一个素材和构成都能够突破一般人的视野,每一幅画都很扎实。

嵇亚林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他是一个具有文化情怀的文化学者,他出版了十多本专著,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画面、视觉形象,将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情怀展示给读者。从这块来说,嵇亚林的绘画作品已经全面超越了绘画本身。通过中华民族一段段历史见证的器物,通过纯正的中国绘画本体语言,结合背景展示给大家,透露出中国的文化信息、文化密码,以艺术的形式全面展示给公众,在当下非常具有价值。

黄戈

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艺术学博士后:

嵇亚林先生以国画的形式语言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文博主题作品,既开拓了中国画的题材,又体现出个人风格,为人们带来富有内涵、别有风味的观展体验。正如傅抱石先生所言的“画笔之大,在于史味”。长期文博工作的经历,成就了嵇亚林先生宏阔的视野和渊博的识见,为他今日文博主题的中国画创作带来无限的灵感及深厚的底蕴。同时,我也钦佩嵇亚林先生旺盛的创作精力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因为长期坚持艺术创作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而从这批新作中,也让我看到了文化修养与学识积累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所谓“画外功夫”正是今天我们很多年轻画家所缺失的功课和亟待填充的短板。

袁清

央媒评论员,研究员:

嵇亚林,是画家,也是位文博人。因在中国美术界创意的“文博中国画”而著名。看他的画既有深邃人文底蕴,又有至臻的艺术品味。可谓守正创新,功夫在“画”外,“画者,文之极也”。

近日在南京有机会与嵇先生茶叙,其间获他赠予的《文博之光》画集。画集裹卷着厚重意境,溶铸出气势情怀。一件件作品始终与这个时代感通,亘古气貌,磅礴力量。画作更有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厚植意蕴,涵养知行。诚如晚清学者李渔笔下的“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

嵇亚林,以中华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这个担当,践行着文博人的初心与担当、追求与风骨。创造的“文博中国画”,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积聚了启迪意义,用中国文博历史,向世界讲好中国画里“中国故事”,画作、艺术、精神一脉相承。嵇亚林,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求之师也。嵇亚林曾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南京博物院首任党委书记、副院长。南京博物院系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文博经历和常年受历代书画名家的熏陶和感染,嵇亚林的艺术修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高度。

与故宫“让故宫的文物活起来”相比,嵇亚林“让文博在中国画中活起来”,有着“同”和“不同”。“同”即通过文创的载体,挖掘精神内涵,着力“思想性、文化性、体验性、情感性、差异性”的品类立体传播;“不同”在于嵇亚林的“文博中国画”穿越“时空维度”和“文化张力”。

故宫的“时空维度”是600年左右,而嵇亚林的“文博中国画”贯穿整个人类时长。“文化张力”,故宫的“文物”受其特定历史时代的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的影响和感通。而“文博中国画”的“文化张力”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发展和交融,你所看到画作现象的那一个时刻,不是孤立的,而是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辗转曲折和千丝万缕,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国学、伦理学等相融相通。

看嵇亚林的“文博中国画”,我领悟更深的是“留白”的“有”和“无”哲学。《道德经》第十一章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说的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如此车子才能正常运行。即“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互为动因的。车之“有”“无”“留白”蕴涵着极大的哲学。

清代魏源《默觚》中说:“钟馨之器愈厚者,则声愈从容;薄者反是。钟磬壁浑厚,才能保持本真音色,发声雄浑悠远。嵇亚林的“文博中国画”业已成为当下画作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从容力作。

“文博”里的“中国画”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精神力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画载道、以画传声、以画化人,“文博中国画”正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实践力的新形象。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