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2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当代名家
2019年02月20日

三维艺术空间的中西对话:

艺术新存在的可能性

——从屠新时《生命流美—人体与书法探索手记》说开去

《生命流美》封面




■马相武

当屠新时先生以在美客座教授、中文报刊总编兼艺术家作者身份编著的《生命流美——人体与书法探索手记》(岭南美术出版社)一书出版以后,在中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中间,引起了积极的持续的反响。这本书装帧设计精美讲究,包含了书法艺术和人体艺术,因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封底提要:“国内外原创”、“人体与书法艺术之创新组合”、”美国模特与中国元素之交汇”,这些文化新亮点,也都被这本足够份量的图文并茂的彩印图书一一兑现了。刘再复和陆致极等多位学者为本书做了序文予以推介。主编其实是百分百的作者,他写了14篇短论或随笔,放谈有关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的主要话题;特别是对相关生命、人性、美学和美育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全书的摄影、书法、水墨画、抽象画和有关撰文,全都是由主编高水平地创作完成的。全书美轮美奂,技术含量和艺术浓度多相当可观。而且,图页和装帧设计里包含了众多古典中国元素,赏心悦目,多种美感交融复合,美中出新。掩卷之后,对多才多艺的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可以说,作者兼主编成功地实现了在惊艳人体艺术、多体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散论的三维艺术空间中,进行中西方文化对话的主旨。

一本这样的图书带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感受似乎已经足够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赏心悦目还是不够的。与赏心悦目相关的以及背后的东西,我们也许更需要去关注和挖掘。换句话,我们可能借此基点,更有意去拓展一下思维的空间和话语的空间。如果用作者的愿望表述,就是这本书需要用思辨的眼光来读通、来解析。探讨需要思辨性,则是毫无疑义的。这种探讨,在我看来,如果是想脱离开一些评论者包括作者本人的已经做出的有关评介,而体现出新意,就需要另行思考。

艺术与思辨的绝对意义

思辨性,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语词。说起来都是思辨,但思辨与思辨还是不同的。有深度有广度、有相对性有绝对性、有参照系的不同。还有,思辨是有主体客体的,其实都还是主客体的混合体。思辨在我的思考内部,自设对立矛盾的范畴或语词得以实施。思辨当然也可以是不同人之间。比如我和作者,我和读者,读者之间。我可以变成不同的我进行对话,这并不罕见。我和自然,我和社会实体,我和想象的对话对象。我和未来、历史、现实,也可以对话,而且需要、必然会对话。

然而,思辨对于艺术来说是具有根本的意义的,换言之,也是致命的意义。对于现代艺术来说,没有思辨就没有艺术。尤其对于人体艺术这样具有一定现代性的艺术门类来说。而将具有相对比较多的传统价值包蕴其中的书法艺术同人体艺术放在一起的时候,思辨性含量显然是大大增加了。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恐怕不能简单化地看待人体艺术及其跟其他艺术文化范畴的关系。

思辨首先是对思辨者的考验。思辨也是对艺术家的考验,当然也是对艺术内涵的考验。

艺术本身既是无限又是有限的。包括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所以,理论上艺术不存在消亡问题——任何艺术。我们将讨论重点或聚焦放在人体艺术及两种艺术的结合上。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毕竟在引发的争议和歧义方面,人体艺术要大于书法艺术。而且,人体艺术在吸引关注度上,具有特殊效应,尤其是在天朝这样的国度。

一般人喜欢将人体艺术看做是现代艺术,看做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实不然或者不太准确。向前追溯,可以找到两千年前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华夏远古性文化的发端。一万年以前,旧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石头上的印记。或石头雕塑,或洞穴图案符号。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远至远古就有了那个时候的人体描写和记载。甚至从绝对意义的考古发掘来说,书法艺术甚至比人体艺术出现的时间要晚许多,因为人体可是早于书法工具无数年出现的。而在极端意义上,有人体就有人体艺术,但不见得有书法艺术。书法最早算是人类某些刻画或镌刻的符号记号,成系统的算是甲骨文金文文字符号体系。这和人体艺术一书的出现相比要晚许多年代。而规范的书法实践和书法笔墨纸张更是要晚许多年代。古代壁画、雕塑、服饰、器皿和祭祀用品都有,远古摩崖和石器也有。只是命名不同,涵盖不同。那种认为书法艺术是古代传统艺术,而人体艺术是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概念是不符合实际的。笼统而言,两种艺术同样古老。

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人体艺术也就是几百年而已。人体摄影已近百年,这就已经够悠久了。它当然不能算是中国的发明,虽然中国古代春宫画和秘戏类作品和物品器皿,堪称相当发达,并且十分悠久。一般认定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和法国是其发源地。而这在我看来,大概同西洋油画和雕塑的该时期发展演变有直接和间接关系,不消说,打破宗教禁忌和禁欲也是社会进步表现,也是追求人性本真和真善美社会价值的艺术活动,以及人本主义和人文文化兴盛流行的结果。所以人体艺术本身实际上应是真实干净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是意义深远源远流长的。甚至它在中国的出现多次引发社会躁动,也曾经是思想解放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对于不同艺术的结合,会有一点新的感触。我们很难设想,倘若没有人体艺术的中国艺术会是什么样子。

思辨的视角:东方艺术的一个事件?

我们可以将人体艺术同其他艺术的结合看做是有阶段性差异的。《生命流美》这本书的出现,是不是可以作为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碰撞融合的物理化学作用已经在现实发生,新的变化已经到来的例证之一呢?

思辨促进艺术提升和复杂纷纭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思辨本身的促进和变化的催化。而且思辨是思辨的过程,也同时是思辨的结果。笼统而言,思辨是和艺术合二而一的,二位一体的,互为表里的。

当思辨发生在二种艺术之间,必然会扩大视域和语域。基本上没有边界。我坚持这样认为。

我基本上确认,二种艺术的实体的存在。可是我如果换一种思考方式,那其实它们可以被我视为事件的存在:当我手捧这本有重量和有信息体量的《生命流美》时候,我更趋向于将西方人体艺术和东方书法艺术豪华组合看做是一个事件,文化的或艺术的。更利于理解和体认。书法是纸笔墨的结合,人体艺术基本是人体和人体表现在空间的造型与展示;人体往往需要其他媒介包括其他艺术实现所谓人体艺术的完成。在人体艺术中,它和时间并非完全不产生关系。即使是摄影或绘画记录,或者其他表述和记录方式。《生命流美》书大胆泼辣之处在于:它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源头组合在一起,人体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源头,书法线条是中国艺术的源头之一,它们在表现人本身上,实在是别无两致、声声呼应的。它将中国士大夫文人心中真喜好而不敢直面的人体与性之美,与笔墨之下文字架构和线条之美置于同一视界中(人体是高清度的摄影),强制性地让读者去赏鉴、去认同、去体验,去宣泄内心的压抑和胆怯,而获得独特审美快感。这是一种艺术新语境的拓展与创造。

人体艺术一旦展开,我们很容易进入无边无际的艺术现象的海洋或宇宙。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和它有关的是全部艺术和文化,乃至可以达到无限。比如书中作品人体和书法合一的时候,你说这是人体艺术还是书法艺术?人体艺术一部分是全裸,一部分非全裸,非全裸至少涉及服饰,全裸涉及政治、监管尺度、文化内涵包括色情和情色、时尚审美,还有背景、摄影艺术、摄影又涉及科技,也许还有音乐、舞蹈、舞美、演员、氛围、场地、光线。人体是个万花筒,也是聚宝盆,还是科技文化的投射对象。

当乌克兰几个裸体女郎似乎职业性地以裸体表达各种各样的抗议——首先针对当局和俄罗斯,走入了不同国家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之处。而那几个以组织策划大规模裸体集聚著称于世界的人,甚至无法命名他们是哪一种职业人或从业人员,比如艺术家?策划人?他们每过一段就组织成百上千的业余裸体表演者或参与者。最多时成千上万,甚至数万。由于人数巨大,往往让人立刻断定,这是人类本性的表现,这是社会思潮。似乎男多女少,似乎即兴参与者居多,似乎当地人居多,包括各种年龄但尤其青年居多。那么,他们从人体艺术看,也是人体艺术的一种表现。而这种人体艺术,同时又包括或涉及装置艺术、摄影艺术、生态文化、行为艺术、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后现代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广告文化、精神心理、街头政治、社会思潮、哲学和人性、爱欲与解放、民主和自由、艺术和文化的主体性、大众性和社会性、各种被它们聚焦的社会问题等等。裸体抗议当然不是人体艺术,但是不能排除人体艺术因素的介入和无意识渗透,以及裸体的群体组合排列,或环境因素或技术因素,观赏与体验的美感。由此也可成为一个个事件。

人体艺术和书法交汇的无限性

在我看来,艺术当无限的时候,它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艺术当有限的时候,它既是有限的,同时也是无限的。《生命流美》这本书,开启了一种新的视野和组合,是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与碰撞,让我们感到艺术的浩渺无限,也可以让我们由此延伸,由此升华,讨论到全部所有艺术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展开思辨的契机与话题。不停地变换角度去看待人体艺术、书法艺术,以及二者间里外、明暗、深浅之关系。所以,艺术,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无限得多,艺术新锐同样无限。如同宇宙,一切都以亿万光年计算空间以外,还有无法计算的宇宙时间。艺术说穿了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思维是无限的,不断扩大,以致无穷。我把这本书看做是这样的道理上的二朵在同一阳光投射下的浪花。这正是本书的思辨之意义。

漂亮和美丽的背离与相交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名著《文化与价值》一书中,分别说过这么两段一般人不太瞩目然而似乎让我们饶有兴味的大白话:

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一样,忙于阅读这个房子的建造历史,以至于妨碍了他们看见这幢建筑物。

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丽的。

我在面对这本《生命流美》的时候,也是颇有同感。只是我恐怕就是那个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其实,这本书的价值与目光切入方式,就是要读者不光看到图片和文字,还要沿着图文线索多问问为什么,才能体认书中的递进的多个层面。或者说,多问问为什么,可能才能看见这本书的可视可触,纸面以外的东西,人文的思索和对人本身的再认识再自赏。虽然大量摄影绘画书法图片和散文随笔也是需要一页页认真翻看的。人体艺术虽然不能简单全部归入西方艺术,但是书中这样的人体艺术,显然是源自西方的一种特殊的摄影艺术门类。书法艺术范畴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争议,但是书中这样具备笔墨功力的汉字书法艺术,显然是东方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加上公认的语言文学艺术。把不同的三种艺术放在一起,显然也是会出现异体相加的外溢效果。一加二大于三。

轮到我,这个时候,我恐怕得换个角度去看待这本图书。

换个什么角度呢?

维特根斯坦。还是从他说起。

刚才提到,他在《文化与价值》里还有句话说:”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丽的。”这里我们需要注意:

首先,漂亮和美丽是不同类型的价值,是两种观赏价值,或者说是两种存在。这本书,包含了书法、绘画、人体、文学、摄影等等多种艺术价值,也包含了漂亮和美丽的不同价值。它们可以分别存在,也可以以某种相互关系而存在。

其次,漂亮和美丽是不同层次的价值。也就是说,观赏性、观赏的艺术,包含了漂亮和美丽,它们具有不同价值和不同层次。面对有美感有兴味有愉悦效果的对象的时候,比如书法艺术、摄影艺术、绘画艺术或人体艺术的时候,它们其实有层次的,或者说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之间,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是存在不同层次的关系。

第三,漂亮和美丽是不可同日而语、不可混为一谈、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真正相互容纳和融合。它们相互排斥。这种情形当然存在于思辨的讨论之中。实际生活形态却是又简单又复杂。复杂就是什么都放在一起,而简单呢?也是什么都放在一起。所以既简单又复杂。这属于东方写意状态或者诗化状态。为什么呢?就是无法从逻辑上进行分类和区划。

第四,既然维特根斯坦把漂亮和美丽放在一起谈论,说明漂亮和美丽是可以混为一谈的,既然能够混为一谈,那么自然也是能够混合在一起的,因此第四点似乎和第三点构成一个悖论。这也说明,漂亮和美丽二者的讨论,似乎并不一定像表面上的或印象中的那么简单明了或轻而易举。换言之,悖论构成矛盾性,恰恰说明问题很有趣,很有意思,很有张力,很有空间。无论如何,维特根斯坦这句大白话,触动了中国人。当然也就触动了我。我们需要钻研大白话的深度或新意深意。他的深度,帮助我们理解书法艺术和人体艺术的关系,理解不同的人体艺术、或人体美。

多向度的“雅俗共赏”

就本书里面的人体艺术而言,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似乎是属于将漂亮和美丽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它跟维特根斯坦的观念实际上并不合拍,反而跟中国人的流行人体艺术观念十分合拍。但是,这并不是说,本书的人体艺术部分只能被中国读者所欣赏,而不是同时被中国和美国读者以及各国的读者所欣赏。

既然书中已经大量讨论人体美和人体艺术,甚至人体艺术史、与人体美有关的美育和人体摄影,那么就长话短说。简单说起来,本书中出现的人体艺术无论如何精挑细选,从模特到图片,模特也是从专业到业余,从19岁到29岁大约,我的印象是包括摄影艺术审美,都是属于有意接近自然形态的青春生命,就像美国人身边那些比较漂亮的青年女性,性感而亲切,甚至有点世俗。作者或编者也是这样去看待她们。她甚至给每个人写了个类似小传的短文,告诉读者:她们其实就在你身边,非常世俗,但是绝不色情和违规越轨,有血有肉,生龙活虎,甚至毫不掩饰的美国白人青年女性特有的最普通也最普遍的青春活力、肉感诱惑气息、性感特征和可感世俗欲望,让你怦然心动或者倍感亲切。或者模特自己叙述或跟作者对话格式地完成。那样似乎更加亲切随意而且有一种口述实录体或者叫做纪实体的写法。他让这本图书立刻鲜活起来。当然鲜活起来的

不光是鲜活性感的人体,还有围绕人体的角度、服饰、中国元素、书法、彩色、水墨、光线和色调等等。必须指出,作者或编者并不是那种在美国属于职业摄影师的身份,如果我们讲真实性,那么显然这本书给读者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性。

维特根斯坦这样说,其他人不见得这样说,也不见得认同。尤其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美学也是最擅长融合和结合的美学。中国人喜欢把漂亮和美混为一谈。而维特根斯坦偏不。我认为他很有道理。其实相似的东西是最容易搅和的,也最难分辨清楚。但是,维特根斯坦强调的是“异”。中国审美之高明与独特,常在于在”异“中求同,在不同中求同——雅俗共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高境界。一件艺术作品能达到“雅俗共赏”,它必须有雅者可得的博、深、秀之美和直入内心的穿透力,也必须有俗人能从表面和感官刺激得到的漂亮与心跳快感。而《生命流美》的不少视觉和阅读材料同时趋向于这一效果。这样,“漂亮”与“美”就不会是排斥和互相伤害的。这里,度的把握和思考切入点是内核。美可以是漂亮的,但漂亮的未必是美。

书法艺术和人体艺术,都是艺术,都是审美现象,也都是人际交流,包括思想或信息,也都是文化类型或艺术类型,都可以是大众文化类型或现象。都可以归属为人类生活方式。从精英或专业性角度,也都有区分度。都有历史文化传承,都需要借助传媒或自己作为传媒进行传播。尤其是现代电子传媒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包括借助网络和手机等等自媒体的传播而使之更加强大。

跨界:艺术新锐的可期未来

从上述意义上,一部《生命流美》是顺应并超前把握了全球化的艺术潮流取向的作品。人体艺术已经不是既有概念印象限制的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女性或男性以自身裸体展示人体之美。当然,人体艺术往往是裸体的,而且往往通过摄影、绘画和雕塑来表现,这些印象或定义范围在大大拓展中,特别是展示空间在大大拓展,不同艺术之间的结合形态会大大增加。《生命流美》及其制作传播,里面有大量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作品,也有多量二者结合的交集产生的作品。也包括彩绘、摄影、舞蹈、服饰、体育健身、雕塑、人体模特、社会关系、光电技术手法、电脑、网络、中国画和其他绘画、中国元素道具等等,也包括各种艺术观念和手法,比如抽象、写意、变形、穿越、象征等等。这实际上表现了一种文化艺术潮流和趋势。西方青年人身上流行的文字纹身也是同一趋势。不光是人体艺术的指向变化,也是书法艺术在自身的国际化、全球化当中的必然变化及其特点。

我们经常说起艺术之间、科技之间、生活之间和文化之间的跨界。这本书所见证的所代表的,其实就是典型的跨界,有其成功和突破的一面。洋女子身上洒落笔墨汉字,大雅指向大俗。而在此地雅与俗出现特有的转化和核变。仅就这一点,就惊世骇俗,还没有在国内第二本书中找到。没有一点勇气和艺术创造力,就无法企及。事实是,各种艺术本身都有高雅型和大众型的穿插和互补。人体艺术其实也是这样。裸体可以展现深浅各异的人性理念和艺术视角。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也都是这样。艺术观赏者和接受者亦然,永远有差异的,也永远有高低、文野之分。

跨界尤其是不同艺术之间的跨界,如《生命流美》一书,当然是发生自文化广度的现象和思辨效应,也是后现代碎片的组合和继续零散化、碎片化的过程和产物有悖论效应的,却是这样的跨界也带来不同艺术样式类型融合和叠加,复合产生的复杂多样性和一定厚度或深度。虽然两种艺术各有传播优势,不过似乎人体艺术更加具有亲传媒的本能,这当然首先是由于接受终端的需求和接受度。特别是新的媒体革命和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诸多新媒介似乎更容易对于人体艺术传播发生作用,那么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一旦结合或融合,其倍增传播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人们至少在书法的线条和人体线条之间,领悟其中的同构、交合与共现,领略人自身的美,生命的动感大美,指向一个大境界!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面前,我们需要矫正一贯的艺术观念和判断。问题来了,既然艺术已经进入大数据和云计算,已经被“互联网+”,跨界也已经越来越普遍和深入,那么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是不是最新一批需要重新认识和一旦跨界便面目全非了的艺术领域呢?传统艺术突然不是全传统了,而现代艺术也不那么现代了?比如讲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以及其他艺术相加呢?比如再将它们全部做一个”互联网+”呢?比如将它们置于”文化+”之下或”后现代文化+”之下呢?假如全部置于大数据之中呢?我们突然会束手无策?也不一定。这样看来,《生命流美》一书问世,就是一个有意味的当代文化信号。

由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化和移动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到来,艺术思潮和艺术潮流从理性主义转向感性主义,我们也可以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艺术家的日常生存状态。这样,我们理解人体艺术和书法艺术各自的演变,以及融合演变,就较易拓宽视野和思路了。

跨界艺术既是原始股,也是潜力股,只是去向并不会马上明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新艺术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卓越艺术家,他们几乎都是跨界艺术家。如今市场化、商业化大潮之下,艺术家的跨界行为就是主动衔接市场的行为,他们成为对于时尚和流行文化最为敏感和自觉利用的群体。注重艺术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灵活处理,注重灵感和创意的获取,注重跨界合作关系的灵活处理,注重创作、制作和审美消费的个性和个人性,以获得新奇艺术作品,更加博得受众关注和欢迎。

马相武,汉族,祖籍江苏,浙江出生。1982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并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88、1991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戏剧专业硕士和当代文学专业博士。1991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华人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太湖文化论坛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多种全国文学学会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多种全国评奖评委;讲授抽象艺术研究、当代戏剧研究、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大众文化与文化思潮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等课程;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作为评论家活跃于当代文坛,长期从事当代文化研究与文艺评论,出版《二十一世纪文化观察》、》、《中国当代戏剧讲演录》、《旋转的第四堵墙》等著作多种,出版《东方生活流》等编著十余种,发表《论文艺原创性》等学术论文多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