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当代名家
2018年01月10日

临帖、创作及其他




■郝军

1971年生于天津塘沽。结业于中国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中国书协会员、天津市书协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书坛新人新作展,全国第四、八届楹联书法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展,以及全国第三届隶书艺术大展等展览;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二等奖、全国首届篆书艺术大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三等奖等奖项。

 

当代书法创作注重技法与装饰层面的东西太多,因而回归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书法创作是时代所需。当代书法应该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当代书法创作也应该是传统文化的立体表现和外延。

临帖的目的就是要将所选范本临像。而实际创作时,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真实图像的呆板汉字,大脑要快速回忆、编排组合,指挥手指完成最接近自我风格的主观创作。这个复杂过程就没有了临帖的那种自在和惬意。因而临帖的准确性、熟练性,以及大脑的记忆留痕至关重要。只有临创兼顾、随机生发,尽可能地将他人的广义风格引入自身创作的个性刻画中,才能实现作品形与质的完美统一。但是,临帖也忌过度,沉溺其中会削弱个人的创造力。感觉颇有收获便可进入创作。若不尽意,可以再返回临帖。在临帖的过程中,思考不能停歇,应反复咀嚼,把帖中的创作规律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地层层剥取,进而找到不同碑帖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融会于笔下,形成自家的创作语言。

我们笔下点画的姿态、质感是手指细微变化的产物。应该追求用笔虚无、意念实在的境地。同时,结字与章法构成应展现时代特征。这是当代书家确立自我风格的必要条件。但这不是说要撇开传统进行创新,而是要在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宽广的审美视角基础上加以自然蜕化。此非一朝一夕之功。

视觉是书法空间构成的第一感知。在创作时,书家应调动大脑中的全部内存记忆,高速地辨析,果断地出手。在具象生成的同时,还需修正固有组合模式,营造前人未有之境象。书家营造的空间图像会引领观者经历短暂而美妙的视觉旅行,进而与文辞内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中国美学中,老子的“道”指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自由是与大自然的融合,虽体现的是极简体验,但也要合天地之理。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表情达意,拘泥于点画结字的形质必会伤其情性。点画结字的质朴、简约应是书法的原本状态,大章法形式构成的视觉效果是冲击观者眼球的先决要素。

晏子所说的“和如羹”,言尽“和”与“同”之异也。当代书者取法均在“同”的层面上纠缠,根源在于展赛的导向、各类培训的泛滥以及书者自身修为与理想境界的缺失等等。书技高超其实是同一质的重复、烂熟,只有量的增加。“和”的本色是创造,是质的改变。

当下的书法创作存在较强的必然性。作者反复书写、反复推敲,极尽所能,力求完美。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制造”出使自己、令评委都满意的作品,但失去的却是原始创作的偶然性。特别是抄录他人的文学作品,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汉字的安排与章法的构思上,这使得当代书法创作的人文精神出现了集体缺失。也正因为如此,传世之作难以出现。展厅效应已使文辞内容成为汉字书写的附庸,完全割裂了文化精神通过书法创作过程实现情感表达的途径。

当代书坛缺少振聋发聩的巨作。那么,创作如何与时代一起脉动?我认为书家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让鲜活的时代元素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作品中。简单意义上的提高传统文化修养,不能完全解决书家实际创作中的困惑和迷茫。我们现在的作品缺乏的是生活上、艺术上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当代书法还需要有正确艺术理论的指引,需要真正的艺术批评,让广大书家在良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中不断前行。

上古文字因滥觞于象形,所以从造字伊始,先人就特别专注于文字的结构造型。两晋以后,随着汉字书体演化的完成,书写者对笔法的过度追求成为中国书法表现力的主导,汉字原始结构造型的特点不断被弱化。而今,实用书法正在以无艺的状态不断远离我们的视野。展厅书法呼唤汉字造型在回归远古萌动后的继承与创新。

(郝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